恶性肿瘤术后,最担心的一点就是复发转移,肝转移、肺转移、淋巴结转移、骨转移、脑转移,都并不少见。
诊断复发转移需要非常小心,我以前写过发现肝肺小结节的处理原则,以及警惕骨转移的诊断,因为临床上发现有些骨转移是误诊,有些患者做完骨扫描或核磁有轻度异常就被直接诊断骨转移,这就导致了临床误诊,我已经见过多例类似患者,尤其是骨扫描,这是初筛检查,通常不能用于诊断骨转移。
今天说的是淋巴结,术后经常通过CT或B超发现体表或体内的淋巴结,但问题是,正常人体内就可能有很多良性淋巴结,如何区分是个难题。穿刺活检是金标准,但是有时淋巴结的位置难以穿刺。
临床上可以通过多个特征来鉴别恶性淋巴结还是良性淋巴结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2个,短径和淋巴结的形态。当然,别的指标比如血流、位置、皮髓质结构、强化程度、边缘等,也有影响,但以短径和形态最重要。
和别的转移不太一样,淋巴结看的不是最长径,而是短径,短径越大,恶性风险急剧升高,一般短径15mm以上几乎可以诊断是转移,如果10-15mm也高度怀疑转移,10mm以下风险低,越小风险越低。
淋巴结的形态:长短径越接近,也就是越类似圆形,那就越支持恶性,比如12×11mm。如果长短径线相差越大,也就是类似长条形,就越像良性,比如16×6mm,相差就很大。
举例一位肠癌术后患者,颈部淋巴结15×5mm,被医生诊断为肠癌淋巴结转移要进行治疗,但很显然,就像我说的,短径小,且长条形,典型的良性表现,这个位置不是肠癌的好发转移部位。后续继续复查,发现不是转移。
所以,淋巴结别怕长径比较长,最重要的短径。顺便吐槽一下有的增强CT的报告,淋巴结只报告了一个长径,这就是非常不专业,按照常规,无论是肝肺的结节还是淋巴结,都需要报告长径和短径各是多少,尤其是淋巴结,短径尤其重要。
有读者问我的术后增强CT发现肠系膜小淋巴结的风险问题,答案是,即使淋巴结有一定强化,只要短径不大,通常都是良性,定期随访即可。肠系膜本身就会有良性淋巴结,正常人做CT也会发现。
最后,术后发现小淋巴结别害怕,正常随访即可,绝大多数都是良性。有的患者太紧张,发现任何小的异常就压力很大,到处寻求治疗方式,这也是错误的。是福不是祸,是祸躲不过,需要更镇定。
肿瘤术后,当出现很明确的复发转移才开始抗肿瘤治疗,在只是可疑的情况下通常选择观察,否则就很可能出现错误治疗。建议短径10mm以下的淋巴结,定期复查即可,别惊慌。(临床上偶尔会有这种现象,术后的患者复查后被诊断为肿瘤复发转移,但不治疗都存活了10多年,这基本就是误诊。)
最后,总结一下:
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CT或核磁等检查发现淋巴结时,
如果淋巴结短径≤5mm,不管形态如何,风险非常低,无需过多关注;
如果淋巴结短径5-10mm之间,且形态为长条形,有较小的风险,常规定期复查;
如果淋巴结短径5-10mm之间,且形态为类圆形,有一定的风险,需要严密关注,必要时缩短复查间隔;
如果淋巴结短径10-15mm,尤其是形态为类圆形,风险很高,建议穿刺活检诊断;
如果淋巴结短径>15mm,无论何种形态,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诊断为肿瘤转移,但为防万一,如果位置容易穿刺活检,最好也进行穿刺核实。
本文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。
新药网精选文章《肿瘤术后复查发现淋巴结是否为转移?哪种淋巴结风险最高?》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新药网立场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xinyaoapp.com/230.html